物流规划需要从系统的角度解决物流体系的问题,我们引用系统论的观点:“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时间与空间
运输与配送实现的是货物的空间转移,仓储体现的是货物的时间价值,再加上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的要素,组合成了几乎所有的物流活动。
时空”是整个的系统的最高维度,一切的物流活动都是在“时空”中运行,并且产生着价值。物流活动在整个空间中运行,只要人类能到的地方就可能存在物流活动,运输体系尽可能的涵盖了所有“运动”形态,比如,天上“飞”的(航空),陆地上“跑”的(铁路、公路)、水里“游”的(水运),甚至是管道运输,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货物的空间转移。
当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出现波动,或者采购数量出现紧缺,需要提前购入进行存储,再或者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提前生产出产品进行备货,避免出现缺货而失去商机,这些都体现货物的时间价值。运输与仓储是物流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同时时间和空间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当陷入物流系统构造困境的时候,跳出固有思维,上升到时空的层面,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批量与批次
调节物流系统的根本,在于批量与批次的改变,服务于生产的物流系统中,生产节拍加快,由一天到半天,半天到小时,小时到分秒,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变为精益生产,甚至到智能制造,物料供给需要跟上,首先得根据生产的节拍需求匹配物流的批量与批次。生产端要实现精益、智能,不可能物流活动中依然存在过多的浪费,那是企业不允许的,而且,物流的未来一定是走向智能化,趋势不可阻挡。
生产物流改善的核心在于是生产需要的物料的时候,物流就能满足其需求,并且成本最小。
效率是约束,成本是目标,数据分析是核心,智能设备是手段。
前面是以生产为例,销售网络中也是如此,配送中心是HUB,一进一出,更直观的体现了批量与批次的改变,“集散中心”作为物流中心的一种型,“集”和“散”都是表现批量与批次改变的一种形态。大批量的进,小批量的出,物流的精细化程度越高,批量越小,批次越多。
同时,当单个配送中心的进进出出,相对容易实现,当多个配送中心,甚至多层级的配送中的货物在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不同功能,不同批量与批次进行调节的时候繁忙状态可想而知,所以,物流网络为了实现最优的批量与批次匹配的时候也将走向智能调度。
因此,调节物流系统的核心是调节系统中物流变量的批量与批次,最终的实现手段是智能化。
流量与流向
物流活动需要回答或者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输入条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并且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就是物流的流量与流向。
从A点出发到D点,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肯定是最短的,但是从一个繁忙的物流系统的角度看,A点到D点可能是局部最优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有可能是从A点到B点再到D点反而能成为全局最优,或是更复杂的形态。
我们从运筹中学习到“运输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图论中的“最大流”、“最小割”、“最短路”,这些都是解决流量与流向的问题。
回答了物流系统的流量与流向,才能让物流系统“活”起来,就好像一个机器插上了电源,产生了“活力”,同时,越是优质的物流网络,流量与流向越是清晰、高效。
当然,信息化是实现优质的物流网络系统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做到信息传递的通畅,才能实现让货物以合理的数量,通过合理的路线,到达正确的位置。
拆分与组合
运动与静止物流的活动可以看作是在不停的拆分与组合的重复动作。装车是在组合、卸车是在拆分,码垛是在组合、分拣是在拆分,打包是在组合、拆零是在拆分,装箱是组合、拆箱是拆分,将看似繁琐复杂的物流活动进行合理且有效的简化,同样更加利于物流系统的构造。
将所有的物流活动简化为拆分与组合,便可知物流活动中发生变化的是量(组合)的变化,也就我们所说的物流单元,同时也就可以看出物流包装与容器的重要性。
拆分与组合为动作,批量与批次为数量,可以将物流活动有效整合。运动与静止是物流的两种形态,货物要么是在“运动”,要么是在“静止”,运输过程、输送过程等都是运动,仓库中存放、堆场堆放等是静止,可以将运动和静止与时间和空间进行结合,只是前者是底层,后者是顶层。
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物流系统的构建,首先将物流活动抽象化,搭出一个最为“原始”的形态,然后在这个看似简易,实则复杂的系统中去叠加物流活动,将其丰满、真实,形成有血有肉的真实场景。并且具有思想,可以寻优,甚至“自我调节”,再通过对输入的改变,观察物流系统中的变化并输出结果,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物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