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闻道-供应链思维,作者Fubing Insight 2001年,一连串的危机让英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0年的燃料抗议和2001年的口蹄疫爆发,看似局部的事件却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演变为全国性的经济危机。英国经济遭受重创。 于是,英国政府的三大机构联合出资,委托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启动了一项重要研究,找到能帮助英国企业抵御风险的实用方法。 研究分两个阶段。2002年,团队发布了《供应链脆弱性》报告。这份报告就像给英国企业做了一次"体检",结果不太乐观。 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停留在"看好自己家门口"的阶段,很少考虑更广泛的供应网络可能带来的麻烦。简单说,企业只关注内部问题,对外部的系统性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基于这个发现,研究团队在2003年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他们走进企业,深度访谈了食品零售、石油化工、医药、电子和汽车等关键行业的管理者。这一阶段产生了两个重要成果:《创建韧性供应链:一份实践指南》,和专门给中小企业使用的《理解供应链风险:一份自我评估工作手册》。 这份工作手册很实用,提供了框架和清单,帮助企业找出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应对计划。 2004年,基于整个研究项目成果的学术性总结,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教授与海伦·派克(Helen Peck)博士,发表了供应链韧性理论的奠基性论文《构建韧性供应链》(Building the Resilient Supply Chain)。 克里斯托弗教授是全球公认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权威(我们曾经在经典论文精讲:《敏捷供应链:在动荡市场中竞争》做过详细介绍),海伦·派克博士是该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专攻供应链风险与韧性。她作为首席研究员,领导了这个政府项目。因此,论文中的框架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单个企业,而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角度,服务于国家经济。 论文精读:复杂网络下的韧性设计 整篇论文架构是典型的管理学论述范式:定义概念-->问题分类-->落地蓝图,其后 20 年的定量化与网络化研究,基本都在把这套蓝图“做实、算清、跑通”。 首先在论文中反复提及的,是对供应链的定义,强调现代供应链是复杂网络,不是单线链条;论文有精准和深刻的描述:供应链是“通过上游和下游的连接,参与到不同的流程和活动中,最终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组织网络”。 这个定义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思路。在传统的线性模型中,风险被视为局部问题,通过管理好内部和直接的上下游伙伴就能控制。但在网络模型中,风险的传导路径复杂且不可预测,一个小故障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放大,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这种网络化的视角是构建韧性理论的逻辑起点,它确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思维,为后续所有关于协作、可见性和整体性风险文化等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清晰地描绘了供应链的网络形态之后,作者们审慎地区分了两个在当时常被混淆使用的关键术语: 韧性(Resilience):这是论文的核心概念。作者从生态系统科学中借鉴了其定义,将其描述为“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其原始状态或演进到一个新的、更理想状态的能力”;它强调了韧性不仅包含防御和恢复,更包含一种动态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稳健性(Robustness):为了凸显韧性概念,论文将其与“稳健性”进行了明确区分。稳健性被定义为“在构造或体格上坚固或结实”,强调的是物理上的强度或系统在执行中处理错误的能力;这种区分标志从被动的防御转向主动的适应。 在建立了核心概念之后,论文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分类框架,用以识别和审视其供应链网络中的脆弱性。 企业内部风险:流程风险(process)、控制风险(control) 网络内部风险:需求风险(demand)、供给风险(supply) 网络外部风险:环境风险(environmental) 五分法迫使管理者将视野从传统的、以内向型为主的风险管理,扩展到一个全景式的、以网络为中心的系统性视角。一个模糊而庞大的“风险”概念被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识别、可评估的管理对象,从而将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的战略规划。 在对供应链的形态、核心概念和风险来源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之后,克里斯托弗与派克提出了构建韧性供应链的核心处方:四大支柱。 供应链(再)工程:强调韧性必须通过主动设计而非被动应对来实现。企业先映射供应网络找瓶颈/关键路径,建立风险登记册;在效率 vs. 缓冲(冗余)之间进行策略性权衡,可借“实物期权”思维保留多条路径。 供应链协同:推进信息共享、共享预测/事件,构建“供应链情报”。 敏捷性:以可视性+速度为两大基石,压缩端到端管道时间与批量,强调并行化与电子化流程。 风险文化:董事会层面的治理,将风险评估融入重大决策中,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 论文同时坦承:如何在“冗余成本 vs. 抗冲击收益”之间做定量权衡,需要后续研究深入。这一点也成为未来 20 年文献的重要命题。 平行的思考:通过冗余与柔性实现韧性(尤西·谢菲) 几乎同时,大洋彼岸的MIT的尤西·谢菲教授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他在2005年提出,企业韧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 谢菲的核心观点是,企业韧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冗余(Redundancy)和柔性(Flexibility) 冗余:预留额外资源以备不时之需,比如安全库存、备用供应商。这是纯粹的成本,像一份只有灾难发生时才能兑现的"保险单" 柔性:系统内置的、能感知威胁并快速响应的能力。比如零部件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延迟策略等。 谢菲指出了两者在财务逻辑上的根本不同。冗余的投资回报只有在风险发生时才体现,平时是净成本。而柔性投资不仅能在危机中提供恢复能力,还能在日常运营中创造竞争优势。 如果说克里斯托弗与派克提供了"做什么"和"为什么"的蓝图,那么谢菲提供了更微观的"怎么做"的方法。 超越韧性:反脆弱的挑战(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在韧性理论逐渐成为主流的同时,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2012年的著作《反脆弱:从无序中获益》(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中,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甚至更具颠覆性的概念,对韧性的内涵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塔勒布构建了一个“三元结构”(The Triad)来描述系统在压力下的不同表现: 脆弱(Fragile):在压力、冲击和波动下会受损或崩溃。 强韧/韧性(Robust/Resilient):能够抵抗冲击并保持原样,或者在受损后恢复到原始状态。 反脆弱(Antifragile):不仅能抵抗冲击,更能从冲击、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益,变得比原来更强大。 应用到供应链,韧性供应链在供应商破产后能启动备用方案恢复正常。而反脆弱供应链会利用竞争对手的困难抢占市场份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供应链,使其在危机中变得更强大。 根据Gartner的研究,目前全球只有约6%的供应链达到了反脆弱状态,绝大多数仍处于脆弱或韧性阶段。 局限性与学术演进 尽管克里斯托弗与派克的框架具有开创性,但它也存在局限性,并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论文自身在结尾处就坦诚地指出了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对构建冗余所涉及的成本与收益进行量化权衡分析方面,承认有待后续研究者深入 此外,论文虽然也强调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无法预见到后来工业4.0、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对供应链可见性、敏捷性和协作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这种演进并未否定原始框架的价值,反而是对论文理论基石贡献的最高肯定,它提供了一个足够坚实和富有启发性的基础,使得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得以在其上蓬勃发展。 【声明】本文来源于闻道-供应链思维。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0418365,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