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深回眸:为何当前是零售商整合供应链的最佳时期?

发布时间 2024-05-24 15:00:25

以下文章来源于龙商网超市周刊 ,作者龙商网

导读

零售企业的供应链调整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大语境下,更偏向于“不得不调”。但当我们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其实调整零售企业供应链的产业准备早已完成,“不得不调”的战略内耗没有必要,只须“顺势而为”。

当下的零售商们,大胆整合适合自身企业定位的商品供应链吧!

我们用国内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换取了现代连锁零售业在国内的大发展,以家乐福、沃尔玛及其背后一二线大牌品牌商为代表的老师们衰退了,但留下的是更加先进、多元的全渠道,和茁壮成长、更加丰富的快消品产业“中国造”。

如何看待当下零售业变革,如何看待不断涌出的新业态,外资零售企业败退、零售渠道丛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当下的中国零售业必须要变革,为什么现在的连锁零售企业有能力、而且必须要重新挑选、组织自己的货源,能够重构自身供应链?

从近30年国内整个快消品产业发展轨迹看,这是中国快消品产业结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成果与产能释放的客观要求,也更是一部国内快消品从稀缺到产能极大丰富,不仅充裕满足国内消费,还开始反哺海外市场的发展史。

龙商网&超市周刊从近30年随着现代连锁零售业的发展、上游快消品生产制造产业端的变革角度出发,寻找答案。

01
超市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制造业供应商企业的高速发展期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大多数区域消费者的购物感受,涉及超市经营的日常生活所需快消品类,几乎都处于稍有可选的稀缺状态。这是当时中国制作业,尤其是轻工业制造业的现状。

而随着以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等外资连锁零售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大量国内消费者之前很少甚至从未用过、见过的商品被足量陈列在开放式购买的货架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以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乐事、雀巢、欧莱雅等为代表的涉及到大众清洁洗化、休闲饮食、营养保健等品类的国际快消一线品牌在中国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

这段时期,以华润万家、联华超市、物美、人人乐等本土连锁零售品牌商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以娃哈哈、光明食品、上海家化、拉芳、舒蕾等本土快消品牌此时也处在向外资快消品牌学习期间。

从1995年家乐福开出在大陆市场首家大卖场始、到2004年按WTO约定放开对外资零售企业在大陆市场发展的限制为止,这一阶段是以外资连锁超市品牌为代表的现代连锁零售渠道迅速成为国内快消品市场的大受欢迎的新兴渠道,而同时,为这些渠道提供足量上游品牌商品资源的,也正是上述提到的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雀巢等跨国发展的国际一线快消品牌。

这一阶段,国内大众消费者开始接触、并迅速接受了这些之前在国内传统商店、市场很难买得到的新品牌,舒肤佳、海飞丝、飘柔、碧浪、汰渍、欧莱雅、可乐、薯片等,迅速走进越来越多年轻人、大众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场景中。

可以说,伴随着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包括带动的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品牌在内的大发展,也是外资快消生产制造品牌在大陆市场的大发展期。

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舒肤佳的生产工厂就已经在天津落地,这些外资快消品牌开始在大陆市场多个地区投建工厂进行本土化生产,这一过程客观上也带动了国内中小微快消品生产制造企业、大量代工厂的大发展。

从2004年放开对外资零售企业发展的限制后、到2014年左右电商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这十年,是中国实体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黄金期。

这一阶段,以大卖场为代表的连锁超市业态基本完成了对国内快消市场的全覆盖,同时,受国际一线快消品牌技术先进、生产规范化的影响,在国内各地也伴生了大量具备规范化生产能力的中小微生产加工厂商、为大品牌代工的企业,而这些大量的上游生产制造商,也正是当下国内足量的快消品生产供应资源的重要来源。

2012年后至今的十几年,先后以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抖音等为代表的线上零售渠道,加速对以传统连锁大卖场为代表的实体零售企业的市场空间形成挤压,线上技术的进步、消费渠道的多元化,加上传统连锁零售业自身模式的陈旧、国货中小微品牌的崛起,让一二线大快消品牌商的市场空间随着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衰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品牌的退出,而萎缩。

越来越多之前没见过的本土中小微品牌不断崛起、异军突起,比如洗发水中的滋源、饮料中的农夫山泉、休闲食品中的旺旺等,几乎从快消品的各个品类打破了过去国外或者合资大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国货品牌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线上、新零售业态甚至传统连锁零售业态的市场份额。

零售业态变化大势的背后,其实也反映着商品资源生产供应方的多元化发展,过去是以大卖场为代表的连锁零售业态一家独大,其背后也是背靠着一二线大快消品厂商资源的支持,而从电商崛起、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近十年开始,也是大量充足的差异化品牌、国货品牌的大发展时期。

02
国货潮起,新时代消费者对大牌不再执着

总的来讲,当下处在变革期的中国零售业虽然艰难,但变革的路径方向也很清晰:锚定供应链变革,找回市场竞争力。

首先要清楚、明确、正视近30年来行业发展历程中的几项事实:

一是,是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到来,带动了国内现代连锁零售业的大发展,极大促进了国内消费市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带来的伴生物,就是国际一二线快消品牌商在中国消费市场的大拓展,这是中国民生消费、快消品零售业引进外资、向外资同行学习所必须付出的学费;

二是,包括清洁洗化、休闲食饮、家居用品等在内的快消品类在内,国际一二线快消品牌商巨头在随着现代连锁零售渠道开拓中国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本土化的生产、设厂,客观上带动了国内大量快消品中小生产商、代工厂的产生和发展,也促进了国内快消品生产制造力的提升;

三是,30年前,普通消费者洗衣服大多用的是少有可选的肥皂、洗衣粉,现在我们国内的洗涤类产品已经丰富到成百上千种,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为先锋的快消品生产、零售产业在国内形成了极大丰富的上游生产制造、中间流通批发到全渠道终端零售的多元化产业群。

从快消品的生产制造、流通零售到消费的整个产业看,其近30年的发展演变及积淀,也成为当下中国零售业变革的必然。

当前,国内已经积累了高度丰富、产能足够的快消品生产力,而过去以大卖场为代表的“收进场费模式”,早已不适应近年来整个国内快消品流通多元化、细分化的产业生态,多元化的零售渠道、碎片化的购买习惯,客观上要求每一种零售业态、每一类型零售企业,都要根据自己所定位、覆盖的消费群体来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重构自己的商品供应链体系,甚至改变自己企业的门店业态、触达渠道。

另外,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消费人群的变化,也为这些超市标品供应链的变革提供了客观基础。

郑州大学刘春雄教授认为,当前国内快消品、尤其是优先零食领域硬折扣的风行,根本上是国内三四线制造商的大量崛起,这个被他成为“白牌消费”时代的市场根基是,90后、00后人群对于国内品牌的认可和接受,“对他们来说,接受国内品牌没有心理压力,认可国货,相信中国制造。”刘春雄说。

可以说,每一种业态、每一类型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前提是都要进行定位的细分、进行相应商品供应链资源的组织与重构。

END

【声明】本文来源于龙商网超市周刊。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0418365,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